南京市國土局7月2日發布今年第三號“收地令”,2007年底成交的一幅仙林地塊因長期欠繳土地出讓金,被收回了土地使用權,并沒收開發商繳納的1.065億元定金。今年2月和3月,南京分別收回了仙林與寧南的兩幅地塊,沒收定金2.46億。(《東方早報》7月4日)
盡管樓市遭遇“史上最嚴”的調控,但開發商拿地、爭奪“地王”的熱情似乎未減,廣州等地日前就再現“地王”。南京方面此次再發“收地令”,無疑會讓一些開發商恢復理性,至少給頭腦發熱的南京開發商潑了一盆冷水。毫無疑問,開發商理性,樓市才能回歸理性。
今年年初,北京廣州等地集中收回了一批違規“地王”,讓公眾看到了有關方面打擊囤地炒地、規范市場秩序的決心。然而,沒收違規“地王”似乎就熱鬧了一陣,第二季度很少看到與沒收“地王”有關報道。南京再發“收地令”,暗示政府清除違規土地的決心沒有動搖。
今年清除違規土地的力度之所以前所未見,一方面是因為大量土地出讓后處于閑置狀態,而開發商囤地之風不減;另一方面,基于宏觀經濟和樓市健康的需要,進行了嚴厲調控。正是在這一背景下,已成頑疾的土地違規行為,部分得到糾正。筆者以為,糾正土地違規應成為常態,而不僅是在調控期。
筆者注意到,南京發出三道“收地令”贏得了多數網友好評,網友們建議其他省市向南京學習。的確如此,全國樓市高溫,土地違規遍地,但收回的土地卻是“九牛一毛”。所以在這種情況下,南京只發了三道“收地令”就成為樓市監管的榜樣。其實,每個城市即使發十幾道“收地令”也不奇怪。
在筆者看來,南京連發“收地令”,表面上看起來對土地違規保持高壓態勢,實際上還有不少“柔情”。從報道來看,南京只是收回了土地使用權和開發商繳納的定金,并沒有對違規開發商做出進一步的嚴厲懲罰。如此一來,對違規開發商所起到的懲罰和對其他開發商的警示,意義就極其有限。
不比不知道,一比就知道南京“收地令”有多么“溫柔”。先看看廣州的例子吧。據相關報道,廣州對違規開發商的處罰不僅僅是收地的問題,還要進行罰款———天河絹麻廠“地王”被沒收土地出讓金1.3億元,金沙洲“地王”沒收土地出讓金4億元,番禺中心城區南區一幅地塊也被罰2170萬元。
廣州沒收的是土地出讓金,而南京沒收的只是定金;廣州對開發商還有罰款,而南京卻不見罰款。處罰力度一比較就清楚了,誰溫柔誰不溫柔一目了然。
再來看看北京懲罰違規開發商的例子。據報道,北京不僅收回了創50.5億元天價的2009年北京“地王”,而且還暫停了違規開發商在北京土地交易市場的拿地資格。而我們未從南京“收地令”中看到取消違規開發商拿地資格。顯然,南京沒收土地與定金,不影響違規開發商再拿地,包括再拿這塊地。
舉北京和廣州的例子,并不是特別要表揚,而是北京和廣州相對而言,執法較嚴,更具懲罰性和警示性。南京除了“收地令”,還應該有更嚴厲的“懲罰令”。
其實,樓市存在這種情況,就是開發商由于種種原因高價拿地,開發時由于市場變化或企業情況有變,不得不放棄土地;如果強行開發,虧損更多,而讓政府收回反而虧損要少。據我所知,某個開發商高價拿地后一看不劃算,讓政府沒收土地和定金后,該開發商會重新以較低的價格拿下該地塊。
如果不嚴厲懲罰違規開發商,不排除開發商就玩這種游戲:先高價拿地,當開發不劃算時,退地或故意讓政府沒收,然后再低價拿地。這種游戲,開發商不僅不賠,反而賺了。然而,開發商高價拿地,抬高了地價和周圍房價;開發商不在規定時間內履行合同造成土地閑置,這不是浪費土地資源嗎?
顯而易見,“溫柔”懲罰違規開發商只有一種解釋,如果嚴懲開發商,把開發商嚇跑了,誰還給南京土地財政做貢獻?!(張海英)